广东踏信冷链物流在北京、、重庆、昆明、西安、兰州、银川、乌鲁木齐、广州、武汉、长沙、济南、石家庄、大连、沈阳、南京、广东等地均设有分支机构和自行管理的仓库及一大批长期合作的车辆。均能为贵公司产品达到各地的接货、入库、配送提供服务。
(五)提升冷链技术装备研发创新水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冷链物流技术装备创新应用体系。鼓励聚焦冷链物流相关领域关键和共性技术问题开展技术攻关,组织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针对南方大宗和特色果蔬等生鲜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品质迅速裂变、低温生理失调和腐烂变质等核心问题,研发新型保鲜共性技术。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加强合作,共建冷链技术装备创新应用平台,结合市场需求,聚焦生鲜农产品预冷、速冻、冷冻冷藏、冷藏运输与宅配、冷链信息化智慧化等应用场景,集中优势力量,开展冷链装备研发和产业化应用。
(六)打造消费品双向冷链物流新通道。在现有农产品出村进城通道基础上,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趋势,发展“平台企业+农业基地”“生鲜电商+产地直发”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形成产销密切衔接、成本低、效率高的农产品出村进城新通道。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快递进村”工程,鼓励供销、邮政快递、交通运输、电商等企业共建共用冷链物流设施,打通高品质生鲜消费品下乡进村新通道,扩大生鲜等高品质消费品供给。加大对中小城镇和农村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强城乡冷链设施对接,打造“上行下行一张网”,提高设施利用效率,促进城乡冷链物流双向均衡发展。建立城乡冷链网络协同机制,提高资源共享与优化配置效率。
(七)构建产业融合发展新生态。推动冷链物流生产、加工、分拨、运输、储存、销售、配送等资源、运转环节充分对接,促进物流行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鼓励产销两端冷链物流设施拓展服务功能,通过自建或共建等方式,开展电商直播、新产品新技术新设施设备示范推广、新农人创业实训孵化、市场集散等服务,助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以产销冷链集配中心为核心,吸引商贸流通、农产品加工等相关产业集聚发展,深化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整合,强化农产品全产业链组织功能,打造冷链物流与产业融合发展生态圈。优化“冷链物流+”产业培育和发展环境,创新“冷链物流+种养殖”“冷链物流+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新零售”“冷链物流+电商仓储”等新生态、新场景。推动企业利用大数据发掘消费潜力、赋能上游生产,开展营销和个性化供应链服务,辅助生鲜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农产品生产主体合理安排计划、组织生产,推动生产、流通和冷链物流企业在融合发展中同步升级、同步增值、同步受益。
九、大力培育冷链物流骨干企业
(一)支持冷链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在冷链物流领域探索推行“一照多址”,支持冷链物流企业网络化发展。积极培育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重点培育以现代数字技术为支撑,连接主要产销地的跨区域供应链企业。围绕冷链细分领域、特定场景培育化冷链物流企业,提高精益化管理、精细化服务能力。鼓励冷链物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战略合作等方式优化整合资源,拓展服务网络,提升市场集中度。大力引进国内外冷链物流企业和具有冷链资源整合能力的大型企业。推动冷链物流平台企业规范发展,提升冷链物流组织化、规模化运营能力。
(二)提升冷链物流企业国际竞争力。推动冷链物流企业积极参与全球冷链产品生产和贸易组织,强化境内外冷链物流、采购分销等网络协同,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同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冷链食品品牌,延伸跨境电商、交易结算等服务,提升国际供应链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鼓励冷链物流企业与贸易企业等协同“出海”,围绕全球肉类、水果、水产品等优势产区,依托远洋海运、国际货运航空等开展国际冷链物流运作。
十、加强冷链物流标准化建设
(一)参与完善冷链物流标准体系。鼓励我市冷链物流相关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组织,积极参与冷链物流推荐性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等制修订,完善冷链物流标准体系。
(二)加大冷链标准宣贯力度。督促企业严格落实冷链物流强制性国家标准,守好冷链产品安全底线,对标先进水平,鼓励企业提升冷库、冷藏车等能效环保标准,执行绿色冷链物流技术装备认证及标识体系。充分发挥有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行业协会、企业作用,加强冷链物流标准宣贯,推动协同应用,提高推荐性标准采用水平。开展冷链物流标准监督检查和实施效果评价。
(三)推动冷链设施设备标准化。加大标准化冷藏车推广力度,逐步淘汰非标准化冷藏车,严厉打击非法改装冷藏车。推动冷链物流标准化应用,鼓励商贸流通企业以标准化托盘、周转箱(筐)作为采购订货、收验货的计量单位,引导冷链运输企业使用标准化周转箱(筐)、托盘、笼车等运载单元,以及蓄冷箱、保温箱等单元化冷链载具。加强标准化冷链载具循环共用体系建设,完善载具租赁、维修、保养、调度等公共运营服务,推动冷链运输全过程“不倒托”“不倒箱”。鼓励企业、农户应用适合果蔬等农产品的单元化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