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她也来包,她说一个人就行了,她说她学不会。呵呵,这就是了,不会是个很好的借口。不学永远也不会,不会就可以永远吃现成。当然,她不会闲着的。
我当然是从不会到慢慢学会的。曾经回忆过到近百里远的草原水泡子里打芦苇叶的情景,那是学包粽子的步。当年集合几十个人在糕点坊为供应部队做粽子,有经验的师傅们包起来快捷极了,我们这些平时干其他活的青工只能做些敲边鼓的事情。打芦苇叶,弄梭梭柴,洗泡原料,下锅烧火等等都是我们的任务。那些年到糕点坊帮过好多忙:端午的粽子,八月十五的月饼,正月十五的元宵,春节的桃酥、蛋糕、江米条、三道蜜等,去了不是抬材料,就是搞销售,就跟建筑工地上搬砖和灰的小工一样。正经八本做过的.也就是摇过元宵、扣过几下子月饼。粽子因为根本包不住,师傅们就不让上手。
后来决定自己买材料包,基于看过一些卖粽子的加工方式太过简陋,卫生条件太差,而家人都想吃一口这样一个原因;还有就是看过多次别人包,感觉能包到一起。记得头一次包粽子费了老大劲,出了不少汗才勉强用绳绑出粽子;这粽子大多不标准,有的几处漏米,煮出来锅底下淤了一层米。自己做的东西,味道还是可以肯定的。我们都不做带肉的粽子,辅料除了枣,后来加了葡萄干,吃起来倒是清清爽爽的。之后有几年年年都包,水平逐渐提高,能够做到不漏米,煮粽子的锅里干净了。
又有几年,单位分商店里买来的粽子,两个人的单位都分,自己就不用再做了。做一次从弄粽叶到包出来,够麻烦的。那时候光听人说河边有粽叶,自己却赖得去打,借口当然是找不到,或者蚊子多。蚊子多是事实,找不到纯属瞎话。脚都不挪,能找到什么?世界上好找的东西是借口,现成的借口是没有、不会……
家乡端午的吃食是米糕。米糕的做法比包粽子简单些,大约是糯米蒸好后加煮好的红枣层层码放,吃的时候再加白糖水浇汁。我没有亲自做过,过去在家都是母亲做,也没有注意学过。我吃过粽子后,回家告诉妈妈以后做米糕可以铺一层芦苇叶子蒸糯米,这样可以尝到芦苇的清香。妈妈到底也没有按我说的办法做过米糕。父亲逝世后母亲跟我住,我包了两年粽子,妈妈说粽子好吃,我就没想起让妈妈教我做米糕,做米糕的时候铺层芦苇叶子看看到底味道怎样。等我想起来学做米糕的时候,妈妈已经远去了。